古人为什么要睡瓷枕不硌吗

今天我们介绍一种“反季节”的器物,在影视剧里它一般是这样的:

在文物图录里它一般是这样的:

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

南宋吉州窑锭形彩绘瓷枕

元青白釉捏雕瓷枕

高15.3厘米、长32厘米、宽16厘米

现藏于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

清粉彩渔樵耕读瓷枕

睡惯了软枕的现代人,很难理解博物馆里展出的瓷枕——

古人为什么要如此难为自己?

这么高的枕头睡起来舒不舒服?

这个硬梆梆、冷冰冰的家伙真的好用么?

其实明清时期就有人对瓷枕的舒适度提出质疑,现在我们对此存有疑惑也是很正常的嘛。

21世纪距离瓷枕流行的时代已经产生了将近一千年的距离,现在只能用零散的材料对瓷枕的“高”、“冷”和“硬”作一点浅显的解释,给大家提供另外一种思考的角度。

《说文·木部》:“枕,卧所荐首者。从木,冘声。”从古到今枕头的功能都比较稳定,使用枕头主要是为了让休息和睡眠更舒适。

作为一种寝具,“枕”有着久远的历史,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就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石枕(年湖北黄冈螺蛳山遗址墓葬发现一件石枕,长18厘米、宽约16厘米、厚4—5厘米),人们那个时候就有意识地使用枕头来垫着脑袋休息了。

人们在早期使用的“枕头”很可能是随地取材、稍作加工,最早的枕头可能是草束、木棍、石块、土块或者动物毛皮、兽骨之类的,不过因为质地的原因,很多软质的枕头实物已经腐朽不存。

对“枕”较早的记载,可见《诗经·唐风·葛生》:“角枕粲兮,锦衾烂兮。予美亡此,谁与独旦。”《诗经·陈风·泽陂》中还有“寤寐无为,辗转伏枕”的诗句。

枕头是一种私密的寝具,作为一种诗歌意象,它往往与情事关系密切,在我们熟悉的典故中,洛神甄妃、高阳公主和崔莺莺都曾与此相关。

从考古发现来看,枕头在各个时代发展出了各异的姿态,材质和形状各不相同。主要可以分为硬枕和软枕两类:硬枕除了瓷枕,还有玉枕、金银枕、铜枕、漆枕、竹木枕、水晶枕等。

软枕以布、绢、毛皮等制作而成,内部填充布头、草叶、粟谷等物,以刺绣或者彩绘装饰,我们熟悉的“绣花枕头”就是这种软枕。

食官监玉枕公元前2世纪

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食官监陪葬墓出土

长35.5厘米,宽7.8厘米,高9.5厘米

现藏于徐州博物馆

玉枕西汉

年河北定州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

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

镶玉铜枕西汉

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

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

玉枕西汉

年江苏徐州后楼山西汉墓出土

长37厘米、高11.3厘米、宽16.5厘米

现藏于徐州博物馆

涡纹玉枕东汉

年河北定州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

长34.6厘米、宽11.8厘米、高13厘米、重13.80千克

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

水晶枕唐代

年陕西扶风法门寺佛塔地宫出土

长12厘米、宽6.8厘米、高10厘米、重克

“更生”缎枕明代

年江苏泰州鲍家坝明代刘湘夫妇合葬墓出土

刘湘枕长45厘米、宽22厘米、高20厘米

刘湘夫人丘氏枕长51厘米、宽20厘米、高17厘米

现藏于泰州市博物馆

绣花枕头长21厘米、宽12厘米、高12厘米

瓷枕只是众多枕头中的一种,由于材质坚硬、成本低廉,现存的枕头属瓷枕最为常见(其他类型的软枕保存不了那么久)。

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瓷枕实物,是河南安阳隋开皇十五年(公元年)张盛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瓷枕。

瓷枕从唐代开始广泛流行,宋代达到鼎盛,明清时期逐渐衰微,直到20世纪才退出历史舞台。

从现有的资料来看,清末民初的侨居华工还在使用瓷枕;直到建国后,陕西和两广部分地区依然有使用瓷枕的传统,瓷枕陪伴人们入睡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

清末民初华工使用的瓷枕

长13厘米、宽13厘米、高18厘米

现藏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

那么问题来了,睡瓷枕这么不舒服,为什么能够流行这么久呢?它的魅力在哪儿?

今天我们不能理解古人睡瓷枕的习惯,是因为现代人对古代的生存环境、睡眠习惯、养生理论一知半解。瓷枕真的是用来睡觉的吗?

是的,除了一部分瓷枕是陪葬品,大多数瓷枕是实用品,以前的人们确确实实枕着它睡觉。

我们可以从瓷枕的使用痕迹、现存的文献图像资料和出土的实物等方面判断它的实用性。瓷枕最重要的功用,在于夏天纳凉。

01

纳凉

宋代槐荫消夏图

没有空调的夏天该怎么熬过去呢?古人通风、打扇、铺簟、用冰,还有一样消暑神器——瓷枕。

唐宋以来的诗文对瓷枕不吝赞美:

“巩人作枕坚且青,故人赠我消炎蒸。持之入室凉风生,脑寒发冷泥丸惊。”

——北宋·张耒《谢黄师是惠碧甆枕》

这句诗说明瓷枕是文人间的馈赠,也直接反映其盛夏消暑的功能。

磁州窑瓷枕上多有题诗,其中一个瓷枕题诗道:

夏日景(影)偏长,遥天转暑光。

如人会消遣,何处不清凉。

——《夏景》

另一个题了字!

是时也,火炽九天,时惟三伏。开北轩下陈蕃之榻,卧南薰簟(蕲)春之竹,睡快诗人,凉透仙骨。游黑甜之乡而神清,梦黄粮(粱)之境而兴足。恍惚广寒之宫,依稀冰雪之窟……又岂持(特)不困于烦暑之酷而已也。

——《枕赋》

陈万里先生在《陶枕》一书中提到一方瓷枕上题写的诗:

久夏天难暮,纱橱正午时。

忘机堪昼寝,一枕最幽宜。

这首简单的诗直接道出了瓷枕的消暑功用。

宋磁州窑白地黑花《枕赋》铭长方形枕

金磁州窑白地黑花八角枕

诗文《夏景》

现藏于河北省衡水市文保所

瓷枕和我们今天用的竹席藤枕相似,都是为了清凉解暑的。

佳节又重阳,玉枕纱橱,半夜凉初透。

——李清照《醉花阴》

玉枕冰寒消暑气。碧簟纱橱,向午朦胧睡。

——苏轼《蝶恋花》

水榭风微玉枕凉,牙床角簟藕花香。

——苏庠《浣溪沙·书虞元翁书》

其中提到的“玉枕”很可能是瓷枕的美称。古代诗文中出现的瓷枕,大多与暑气、午睡有关,瓷枕很可能与纨扇相似,是一件季节性的器物。

夏日炎炎,午后的时光又如此漫长,冷冰冰的瓷枕正适宜午睡消暑。不过随着时代变迁,明清时期已经有人不能理解前人睡瓷枕的习惯了。

清曹廷栋觉着睡瓷枕太冷:

瓷器作枕,不过便榻陈设之具。《格古论》曰:定窑有瓷枕,制极精巧,但枕首寒凝入骨。东坡诗:暂借藤床与瓦枕,莫教孤负北窗凉。北窗凉气,已不宜受,况益之瓦枕乎?石枕亦然。

——《老老恒言》

睡瓷枕的习惯是存在个体差异的,有的人喜欢它清凉解暑,有的人抱怨它冻得人脑仁儿疼。

02

养生

最会享受生活的李渔就和曹廷栋反着来,他在《闲情偶寄》里专门介绍“如何午睡才舒服”。

他认为“睡又必先择地。地之善者有二:曰静,曰凉。不静之地,止能睡目,不能睡耳,耳目两岐,岂能安身之善策乎?不凉之地,止能睡魂,不能睡身,身魂不附,乃养生之至忌也。”

就要凉丝丝的才适合入睡呢!古代养生理论认为“头为阳,恶热”,睡觉时温度过高反而不易入睡。

关于瓷枕的高度,我们也可以从古人的养生言论中找到答案。古人认为枕头高三寸或四寸比较合适,而且他们倡导侧卧的睡姿。

太低则项垂,阳气不达,未免头目晕眩;太高则项屈,或致作酸,不能转动。酌高下尺寸,令侧卧恰与肩平,即仰卧亦觉安舒。

——《释名》

枕高肝缩,枕下肺蹇,以四寸为平枕。

——《显道经》

俗话说“神仙枕三寸”,三寸的枕头有益长寿,推崇“高枕无忧”的古人与现代人在睡眠习惯上存在着差异,侧卧的睡姿也比仰卧更适应“高枕”。

孔子反对“尸寝”(直挺挺地仰卧睡觉),“寝不尸,居不容”,他们提倡“站如松,行如风,卧如弓”。人右侧睡时胸廓活动自如,心脏不会受到手臂、棉被的压迫,两腿屈伸也方便。

从五代和两宋的词来看,女性睡瓷枕时也常常侧卧,以至于初醒的美人儿脸颊上印着瓷枕上的纹路。此番旖旎情景被文人写进词里:

春深花簇小楼台,风飘锦绣开。新睡觉,步香阶,山枕印红腮。鬓乱坠金钗,语檀偎。临行执手重重嘱,几千回。

——五代·魏承班《诉衷情》

“山枕印红腮”写尽了女子腮边睡痕之风流婉转。刻划花工艺是制作瓷枕的主要装饰手法之一,女子侧卧是很可能把瓷枕上的纹饰印到脸上的。

03

支髻

花间词经常提到的“山枕”,经常与女子联系在一起,它很可能就是今天的“如意头形枕”或“叶形枕”:

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把莲纹枕

金磁州窑白地黑花诗文如意头形枕

高13.2厘米、长31厘米、宽22厘米

诗文:“春前有雨花开早,秋后无霜叶落迟。”

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

在描写女子闺阁生活的词作中,我们可以发现瓷枕的另外一个功能——支髻固发。

古时女子头发很长,梳发髻更是耗时耗力,所以午睡时女子睡瓷枕便可以保持住发髻不散乱——只有硬质的枕头才能有这样的功能。

虽然缺乏直接的证据,但从诗歌中可以得到间接印证:女子睡觉时并没有把头发完全打散,他们依然用钗或簪固定发髻。所以睡瓷枕自然可以为女子固定发髻提供方便,尤其是唐、五代以来女性越发以高髻为美,如意头形的“山枕”就更适合女子使用了。

建国之后,东莞地区依然使用这种瓷枕,结婚后的东莞妇女都梳发髻,往往一个月才梳一次,只有睡瓷枕才能保住头发不乱。这种传统流传了很久。

周昉簪花仕女图(局部)

《艺伎回忆录》剧照

唐末、五代王处直墓西耳室西壁壁画(局部)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珍珠地“长命枕一只”山枕

北宋开化寺壁画《鹿女本生经变》(局部)

梦笑开娇靥,眠鬟压落花。

——南朝梁·萧纲《咏内人昼眠》

烦襟乍触冰壶冷,倦枕徐欹宝髻松。

——唐·韩偓《昼寝》

御手指婵娟,青春白昼眠。

粉匀香汗湿,髻压翠云偏。

——明·李献可《赋宫人午睡》

娇鬟堆枕钗横凤,溶溶春水杨花梦。

——五代·冯延巳《菩萨蛮》

这些诗句都侧面证明了当时女子睡觉时的情态。

玉钗横,山枕腻,宝帐鸳鸯春睡美。

——唐·牛峤《应天长》

粉汗湿吴綾,玉钗敲枕棱。

——南宋·周紫芝《菩萨蛮》

簪和钗等固发饰物与瓷枕相互撞击,发出轻微的声响,可能说明女主人公辗转反侧、难以入睡,也可能是一种更为香艳的暗示。

罗帐四垂红烛背,玉钗敲著枕函声。

——唐·韩偓《闻雨》

云髻坠,凤钗垂。髻坠钗垂无力,枕函欹。

——唐·韦庄《思帝乡》

倚著云屏新睡觉,思梦笑。

红腮隐出枕函花,有些些。

——五代·张泌《柳枝》

这些作品提到的“枕函”是一种硬质枕头,若加上“印花”等细节,则很可能就是瓷枕。

枕函就是硬质枕头中空的部分,瓷枕是中空的(为了保持烧造时内外压强一致,瓷枕侧面留有气孔)。以前人们会把珍贵的东西放置在枕头里,把枕头当作床头柜一般的盒子使用。

珍藏于枕中的书被称为“枕中书”,《越绝书·外传枕中》记载:“以丹书帛,置于枕中,以为邦宝。”旧时人们没有多余现钱,往往把契证、零钱、记事本等物存入瓷枕内,一发生火灾拿起枕头就跑。

瓷枕残片年山西阳泉古城金墓出土

04

祈福辟邪

瓷枕的装饰方法丰富多彩,除了刻划花工艺,还有以形态各异的雕塑来修饰瓷枕的。

“韦后姊七姨嫁将军冯太和,为豹头枕以辟邪,白泽枕以辟魅,伏熊枕以宜男,亦服妖也。”

——《唐书·五行志》

唐宋以来,用于祈福辟邪的肖形枕多种多样,兽形枕大多被赋予辟邪的功能。

唐、五代时期有豹头枕、虎枕。北宋时新创狮枕、牛枕、蛟龙枕。金代直接以兽脊为枕面,有狮枕、虎枕和双狮枕等样式。元代兽形枕已不多见。清代以卧猫枕居多(逃不开的猫科!)。

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双狮枕

高15.5厘米,长17.5厘米

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

北宋青白釉捏雕褐彩虎枕

宋磁州窑白地黑花“镇宅”铭狮纹枕

高12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

卧猫瓷枕长34.3厘米、高18.3厘米

而祈福保平安也是瓷枕的一大主题。唐宋时期流行的瓷枕以北方窑口出品居多,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间隙,河北等地的普通工匠依然通过制作这方瓷枕将祝福传递给千家万户——祝愿今晚枕着瓷枕的人呐,平安、乐观、多子、富贵。

以磁州窑系瓷枕为代表,枕面上的文字灵动风流,大多洋溢着生机盎然的生活情趣,寄托了古人浪漫蕴藉的情怀,他们仿佛透过冷冰冰的瓷枕向遥远的我们送来问候,轻轻道一声带着历史余温的“晚安”。

南宋绍兴五年三彩人物枕

长15.5厘米,宽10厘米,前高6.5厘米、后高7厘米

枕面左边刻“绍兴五年,为乱事纷纷,白阳山人作”

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
宋磁州窑“福德”字瓷枕

金磁州窑白釉黑花“招财利市”八方枕

金磁州窑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字枕

金观台窑白地黑花八角形枕

诗文“草色连云色,山光接水光。危楼千百尺,旅雁两三行。”

金彭城窑白地黑花八角形枕

诗文“惜花春起早,爱月夜眠迟。”

祝你平安。

愿家国永安。

北宋珍珠地剔花枕

枕面刻“家国永安”

右侧书“赵家枕永记”左侧书“熙宁四年”

现藏大英博物馆

参考文献:

湖北省黄冈地区博物馆:《湖北黄冈螺蛳山遗址墓葬》

叶佩兰:《故宫博物院藏铭文枕》

李永乐:《馆藏汉代玉枕》

韩生编著:《法门寺文物图饰》

叶丁一:《江苏泰州明代刘湘夫妇合葬墓清理简报》

王兴编著:《磁州窑诗词》

扬之水:《宋人居室的冬和夏》

孟晖:《花间十六声》

往期珍赏·珍品目录

(点击图片即可阅读)

当年的《背影》,仿佛白看了!

这些字,你都认识吗?

王希孟在画《千里江山图》之前,经历了什么?

投稿事宜:

请在后台回复关键词“投稿”,获取具体信息。

文博/历史/文化/展讯/馆舍推荐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白癜风症状图片
白癜风症状图片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dingzhouzx.com/dzszz/9115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热点文章
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
    推荐文章
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